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0:02 点击次数:130
祆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
祆,是中国古代对琐罗亚斯德教信奉之神的统称。琐罗亚斯德教既崇拜火,也崇拜日月星辰,也就是崇拜光明。
中国人认为祆教是崇拜天,故称之谓“火祆”。祆是天神的省略称谓,不称天而称祆,就是说他是外国的天神。南北朝梁武帝大同九年(543)编写的《玉篇》,最早记述了“祆”的读音,并指出,祆为胡神。
隋唐之后的中国史籍,称琐罗亚斯德教所信奉之神为祆或火祆,称琐罗亚斯德教为祆教,祆教的庙宇为祆祠。唐宋设置祆教的管理机构萨宝府,隶属于祠部,萨宝府设四至九品的祀官,祀官称祆正。可见自唐朝以来,就把祆教列入朝廷管理序列。
祆教奉《波斯古经》(波斯文Avesta)为经典,《波斯古经》的音译是“阿维斯陀”,意思是“知识、经典、谕令”。《波斯古经》有21卷,共分六部分,其中的《加泰》即《神歌》,是《波斯古经》中最古老的部分,记述了琐罗亚斯德本人的说教。《神歌》在《波斯古经》中第28章至第34章,第43章至第51章、第53章,共占有十七章的篇幅。《神歌》所应用的语言、韵律格式,与《波斯古经》其他部分都不一样。据认为这是属于公元前6世纪上半期或中期的作品,甚至还更早一些。琐罗亚斯德在《波斯古经》竭力推崇阿胡拉·玛兹达为主神,是善界的最高神,是智慧的主宰之神,要求信徒遵循“善思、善言、善行”的道德箴言,要求信徒从善避恶,弃暗投明。认为火是光明,是善的代表,是阿胡拉·玛兹达的象征,要求教徒在麻葛(中国译作穆护)指导下,通过专门仪式,礼拜“圣火”。
祆教是以家庭信教,只要家长信教,其家庭都是信徒,这类似以后的基督教。在古波斯男女长到十岁,要举行“新生礼”(波斯文:Naojots),在举行新生礼聚会时,由祭司授与“圣带”和“圣衣”作为祆教真正教徒的标志,圣带和圣衣必须终身穿戴。
祆教除主神阿胡拉·玛兹达外,还有僚神和辅助神。这些神称作“天使”,有大天使和小天使。天使,波斯文原意为“神圣的不死者”“善灵”。据《波斯古经》载,伴随阿胡拉·玛兹达一起活动,并表现了主神特有属性的大天使有七位:他们是圣灵、正义或天则、善思、随心、王国、完壁、不朽。以上这些主神和大天使,大致就是祆祠、祆庙奉祀的主要天神。至于配殿,奉祀的基本上是阿胡拉·玛兹达在与阿里曼的斗争中创造的很多僚神和小天使。据说,这些天使的属性和品行,不但为阿胡拉·玛兹达所具有,其虔信者也可获得或分享。这就是祆教信徒追求和奋斗的最终目标。
祆教在祭祀、聚会时要举行赛神会,赛神会主要是由麻葛领唱《神歌》,诵读《班达喜兴》,即《创世纪》。并以此来赞颂善界最高神阿胡拉·玛兹达。赛神会要有“乐棚”或“乐楼”。据传,我国庙观的戏台就是由祆教“乐棚”或“乐楼”演进而来的,这为以后“南戏”和元曲搬上舞台有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图片
文彦博墨迹旧照
图片
碑 亭
时至今日,介休祆神楼乐楼、后土庙乐楼均是保存完好的古代乐楼;介休草市巷的五岳庙,有“海蜃楼”,其建筑风格独特,设计精美,且乐楼与钟鼓二楼连为一体,是古代乐楼中精美之作;此外,后土庙古建筑群中吕祖阁乐楼、关帝庙乐楼和土神庙乐楼为三连台,三座乐楼一高并列,可以同时唱戏,亦属古建中罕见建筑;更奇特的是介休市板峪村龙天庙、关帝庙、噤师庙的“三开台”乐楼,一台唱戏三面可以观看或敬神,山西独一无二,全国也属少见;介休洪山源神庙“鸣玉楼”,小靳东岳庙乐楼均为古建中精品,且至今延用。
由于蒙古民族对火特别崇拜,遇事首先祭火,以求吉祥,所以,蒙古族每家都有火主(神),全民族还有共同的火汗(神)。祭火时由萨满念祷词,诵《祭火经》,后来喇嘛也利用萨满念祷词祭火,遂加进了颂佛的词句。萨满教虽与祆教信仰不同的主神,但共同的一点是:崇火祭火。这就使祆教、祆祠在入元以来能够保留存在并得以发展。值得一提的是,入元以来,祆教和萨满教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火文化。自元以来,民间有“禁爆竹、兴社火”,“燃柏叶、祛邪恶”的传统,每当元旦(即正月初一),“街头点旺火,家中烧柏叶”,直至上元节。每逢社日或赛神会,要点燃“社火”,每年初夕要“接社火”,人们还把春节期间的放焰火扮热闹称之为“闹社火”。甚至,在过去每逢过年,由晚辈烧旺一铜盆木炭火,送到长辈居室,称“送火盆”。
图片
文昌帝君塑像群
火是光明温暖的象征,也是多“财”的象征,过去民间流传着“火旺即财旺”、“火烧三年兴”的口碑。直至明嘉靖时,多数祆祠、祆庙改祀为“火神”,称作“火神庙”,这既有道教“方位神祇”理论,也有祆教和萨满教的传统遗迹。由介休来说,过去的火神庙就建在南门外,完全符合道教“方位神祇”理论的南方丙丁主火的说法,可惜介休火神庙早在清末就被大火焚为灰烬。
中国火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与祆教和萨满教有着密切的关系。祆教的赛神会从传入直至元代,还直接影响着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。特别是祆教、祆庙的乐楼、乐棚,在与中国神庙建筑融汇以后发展成中国戏楼和戏台,这为中国戏剧由宫廷走向民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,也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和娱乐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。中国古老的文明和文化,也包涵了祆教文化的影子,在我国文学遗产“元曲”当中,有祆教文化的内容,诸如“祆庙火”的典故在《渊鉴类函》和《蜀志》中都有记载;在“元曲”的曲牌中也有《祆神急》和《双调祆神急》的曲牌。王实甫的《西厢记》中,有“白茫茫溢起蓝桥水,不邓邓点着祆庙火”的唱词,郑光祖的《倩女离魂》中,也有:“全不想这姻亲是旧盟,则教奴祆庙火刮刮匝匝烈焰生”的唱段。元曲和明清笔记小说中提及“祆庙”“祆神”“祆庙火”的例子极多,可见直到明清时期,祆教、祆祠还在充实着中国文化,《火烧祆庙》的民间故事情节感人,流传至今。
人类创立了宗教,宗教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。无论什么宗教,只要植根于人民,教理、教义符合人民积极向上,求善、求美的追求,就能立足,就能发展,否则必将消亡或衰败。祆教传入中国后虽经受到皇帝的朝拜,甚至敕封敕建过祠庙,但由于祆教只许胡人礼拜,而没有发展当地信徒,没有传播其教理、教义,在内陆逐渐衰亡,特别经历了北周武帝宇文邕、唐武宗李炎、明世宗朱厚璁、清圣祖玄烨等历代除碑、毁淫祠妖庙的诏令之后,祆祠、祆庙多数被除,碑碣几乎全部毁坏,幸存者甚少。
图片
郭林宗祠旧照
据资料记载,中国祆祠、祆庙已所存无几,介休祆神庙和祆神楼是我国目前保存完整的一座祆祠文化遗迹,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抢救性维修,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它既是山西省三大名楼之一,也是介休的著名旅游景点。雄伟神奇的祆神楼是研究我国祆教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祆神楼一年一度的“拜火节”,必将重现琐罗亚斯德教的异族风情,祆神楼乐楼的“赛神会”也将会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。
下期接续……
图片
编著:段青兰
编辑:武 帅
摄影:董西平
审核:刘炳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